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明 原碑现存河南省汲县双兰池村 纵110厘米、横55.8厘米 原碑明洪武二十四年(公元1391年)立于河南汲县双兰池村。碑首正中竖刻“卫辉府”三字,两侧有雕龙图案,龙首相向。碑身正面上方刻“汲县”二字,右侧刻“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为迁民事侨汲县西城南社双兰池居住”,中间刻里长、甲首和户主的姓名,左侧刻“大明洪武贰拾肆年中秋 月 日碑记,石匠王恭”。 碑文记述了洪武二十四年(...
汉 东汉 服饰品 193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 长7.5厘米 刺绣因较织锦更为费工,所以价值在锦之上。汉代的刺绣技术很高,绣工在飞针走线之际,还会对底样做出适当的修正。刺绣的题材也很丰富。这件香囊在深香色绨面上以红、黄、绿色丝线绣出花朵纹及变形云纹,针法为索绣,但针脚整齐,在有花纹处索辫盘旋密集,不露空白,绣工相当熟练。
明 长15厘米,肩宽7.8厘米,腰宽6厘米 此银锭呈马蹄形,凹面刻有地名、税别、重量、内耗及有关官员和银匠姓名等内容。 “金花银”是明代中后期折收税粮的银两,原意是指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银两,又名折粮银、折色银或京库折银。明代地方政府每年将收齐的散碎银两铸成银锭(多为五十两一锭),上交中央户部。这个银锭是万历十六年(公元1588年)福建建宁府上交给户部的。 历朝赋税以征收实物...
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四川省广汉县出土 高28厘米、宽48厘米 砖面形象刻画了当时城内“市”井商肆布局的一角和商贾交易情况。画面左侧有门垣,隶书题记为“东市门”,右侧为“市偻(楼)”,楼上挂一悬鼓。一人在门垣内侧灶前操作,且回首与人呼应;市楼内对坐两人,似为宾主交谈;门和楼之间为市井,有六人两两交易。根据画面可以看到商人交易活动是在一定的范围“市”内进行,楼为“市”井中...
明 宽5.2厘米、高14厘米 这件牙牌是明朝的内官“长随”出入宫禁的通行证。牌上一面刻“九宫长随悬带此牌,不许借失、伪造。升迁者改写兑换,事故者缴监。无牌不许擅入宫禁,违者治罪”,另一面刻“严肃”二字。此牌用象牙刻制,牙牌的上方穿有一孔,可穿线悬挂,使用时系于腰间,以备查验。明代皇城宫城门禁森严,有严格的检查制度。明代宫禁出入牌有的用牙制,有的用铜制,牌上刻有使用说明,有的还铸有佩带者...
汉 东汉 度器 分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和山东省掖县出土 长度分别为22.9厘米和23.6厘米 汉代计量沿袭旧制。其基本计算单位的制定称为“起度”。原始的起度一般以人体的某部位做标准,难以准确。汉代曾采用积黍为标准。不迟于司马迁时,又发明了以律管为计量基准的方法。汉代用黄钟(五音之宫)律管作为标准,以汉尺9寸作为黄钟律管之长,以9方分为其面幂,把长度、容积和重量的相互关系...
宋 北宋 建筑材料 河南省开封市出土 长32.2厘米、宽15.4厘米、厚5厘米 开封地处平原,无山险可依,于是环绕旧城增筑了外城。由于历代水患淤积,外城已全部深埋地下。经勘探发掘,初步探明东京外城南北长约6990米,东西宽约7600米,四周总长近30公里,墙高8米以上。这块宋城砖是在外城西墙遗址发现的。
汉 东汉 食器 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高9.1厘米、口径17.2厘米 青瓷采用瓷土作胎,通体施釉,在1300℃左右的高温下烧成。这个青瓷盏釉色光亮,质地纯净,叩之声音清越,代表了东汉时期青瓷器的发展水平。
元 直径2.5厘米 元至正十三年(公元1353年),张士诚在泰州(今江苏省泰州市)地区起义,次年攻占高邮(今江苏省高邮市),建立大周政权,年号天祐。不久后迁都至苏州(今江苏省苏州市)。张士诚不断扩充军队,最强大时,其势力北至济宁(今山东省济宁市),西达安徽省北部,南抵绍兴(今浙江省绍兴市)。张士诚反复无常,最初起义抗元,继而受元朝招抚,后来又反元。他对其他起义军也多次发动攻击。公元13...
元 直径2.7厘米 这是陈友谅所建政权铸造的年号钱。
汉 东汉 盛酒或盛水器 浙江省上虞县百家镇出土 高23.5厘米、口径20.8厘米 今浙江上虞一带是从原始青瓷走向成熟的青瓷工艺之乡。东汉中晚期从今浙江的上虞、宁波到浙南的永嘉同时制造了比较成熟的青瓷,为唐代越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。
汉 东汉 储容器 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 高16.5厘米、腹径18.5厘米 这件四系罐口直沿,腹部成球形,平底;腹上部四侧有四个半环形耳,可以穿系;淡青色,釉层薄而均匀,有开片;肩腹之间有一道弦纹,腹部有模印斜方格纹。以高岭土为原料,火候很高,胎质坚实。 此罐口直沿,鼓腹,其上部有四个可以穿系的半环形耳,平底。全器呈淡青色,釉层薄而均匀,有开片,为长江中下游...
汉 东汉 盛酒或盛粮器 山东省潍县出土 高47厘米 西汉中期在今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创制了软釉陶。这类釉陶一般焙烧的火候不高(700℃——800℃),常见的有绿釉、黄褐釉,也有黄、绿、红褐的复色釉。西汉后期到东汉,软釉陶已广泛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,并亦出现于长江流域。这件绿釉陶壶是东汉时期典型的北方釉陶制品。
汉 东汉 照面用具 直径16.5厘米、边厚0.8厘米 这枚铁镜用金丝错嵌出5个瑞兽。曹操在《上杂物疏》中记载皇帝用1尺2寸的错金铁镜1枚,皇后、皇太子用错银铁镜4枚。错金银的铁镜工艺到汉末才发达起来。
汉 东汉 兵器 1974年山东省苍山县出土 长111.5厘米 两汉时期制钢技术的成就突出。西汉时期炼钢工艺有了新发展,出现了“炒钢”新工艺,即把生铁加热并搅入矿石粉,以降低其含碳量,然后以此作原料来锻制钢件。这把钢刀可能是以炒钢为原料,采用折叠锻打工艺而制成的,器铭文中的“卅湅”是指叠打了30次。这种反复加热叠打,会使钢的组织致密,成分均匀,夹杂物减少、细化,从而使质量提高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